揭示隐藏的真相 --《邵氏孤儿》序
- 高耀洁
- 11 hours ago
- 8 min read
撰写:高耀洁
翻译:张新婕
编辑:奚卫国
2013年4月14日

近年,我有幸读到了《邵氏孤儿》一书的中文稿,得知了在岗位中的计生人员拐卖儿童、非法贩婴的事实。
日光之下并无新事,我知道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多年,不仅发生在邵阳,也遍布整个中国大陆。我曾亲眼目睹二十多位外国人在福利院花费三万美元领养一个孩子。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么久才有人揭露这桩冤案呢?原因很简单:当时的人们害怕被报复,难道现在不害怕了吗?怕!。怀揣着正义火苗的举报者往往被栽赃为嫖娼、违法乱纪等等莫须有的罪名。记者的邮箱会被黑客入侵,进而被腐败官员诬陷为造谣中伤。他们为了掩盖真相,不择手段。
根据我个人的经验,我完全相信《邵氏孤儿》一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个案例都是真实的。那些一直在调查真相的人,不是利益使然,乃是被良知和正义感所驱动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赞扬,是他们让满目疮痍的世界还存在着温暖的看见。他们所做的工作,是一项伟大的历史工程。《邵氏孤儿》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,它让我以受害者的视角看到了整个事件,我多次为之落泪,心碎。它应当被视为中国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悲惨的社会个案之一。
身边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在乎什么,却很少有人真正来问我:我究竟在意什么。我在意的是婴儿、幼儿和儿童——那些最脆弱、最需要被保护的生命。有多少孩子正遭受病痛的折磨?有多少被遗弃、被剥夺、被贩卖、被虐待,甚至被绑架、被故意伤害?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夭折?还有多少孩子被当作牟利的工具,被压榨、被利用?这些问题,才是我真正挂在心上的。
每个人心中,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个对美好社会的图景,我也是。我渴望处于一个“自己安安稳稳活着,也让别人安安稳稳活着”的社会。我渴望每一个人都可以站出来,反对那些伤害无助儿童的行径,我渴望···。据我所知,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各级计生部门一直存在严重腐败的行为,随意征收罚款。如果农民不交罚款,干部就揭房瓦、抢财物,甚至抱走孩子。被抢走孩子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点:他们大多是农村人,在河南方言中被称为“Yanzi”。
在中国农村,传统讲究“人丁兴旺”。家里兄弟姐妹多,被看作是家道殷实的象征。可正是这些小农家庭,常常成了最容易被剥削的对象。他们被叫作“Yanzi”——意思是被掠夺性剥削的牺牲品。如果你出生在大户人家,有血缘背景、有纽带关系,有时甚至能当上村里的干部。一旦当上了村官,就可以一手遮天。在村里没有更高一级的权力来进行监督或约束。大姓欺负小姓,强的压弱的。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下,人的命运显得格外无力,尤其是那些没背景、没靠山的普通人。他们的声音太小,常常被忽略;他们的痛苦,也常常被当作理所当然。
2003年4月的一天,我遇到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,那时她的精神已濒临崩溃,还被诊断感染了艾滋病。我称她为“邵天芝”。她是来自河南的农村妇女,20岁嫁给一位农民。夫妻俩无亲无靠,靠卖些鸡鸭补贴家用。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,取名珍珍;第三年又生了个儿子,叫宝宝。根据当地计生政策,第一胎与第二胎间隔必须在四年以上。而邵天芝的两个孩子出生相隔不足四年,因此被罚款为每年6000元,需要缴罚款16年,共计96000元。对于农村家庭来说,这无疑是一笔他们无法承受的巨款。她曾向计生人员求情,他们靠卖鸡鸭而生还要养活家庭,根本无力承担那笔巨额罚款,她也坚持要保住自己的孩子。
这位母亲,在我面前袒露出这永远不会愈合的伤疤,我听她讲述了失去宝宝那一天所发生的事。
在1999年的秋天,她带着两个孩子在公共场所玩耍时,一名中年男子骑摩托车靠近,突然抢走了她的儿子。宝宝放声大哭、奋力挣扎,邵天芝一时愣住,随即大喊:“抢孩子了!”可还没等她上前去,骑车男子用砖头快速砸向她的头部,将她击昏。她因被重物砸击失血近一斤,缝了十几针,从此这位母亲的精神状况一落千丈,她的身心再也无法从这场灾难中真正恢复。
邵家从未放弃寻找孩子。他们报警,质问县计生委,悬赏寻人,录制视频向社会求助。但收到的大多是假线索,是为骗赏金而来。孩子的下落,依旧毫无音讯。
到2003年春节时,邵天芝身体明显恶化,伴随着发热、厌食、呕吐、腹泻不止的症状,县医院为她做了艾滋病毒血检,结果为阳性。最终,她于2004年12月病逝,年仅29岁。防疫站为其丈夫和女儿抽血化验,结果为阴性。
邵天芝是在遭袭后,因输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最终去世的。
一位农民朋友曾对我说:“每次听说计生办抱走一个孩子,我就恨不得拿刀砍他们;每次听说福利院把孩子卖到国外,我就想告他们、判他们无期徒刑;对那些贩婴的恶人,我恨不得用棍棒打死他们;一想到有些父母狠心遗弃亲骨肉,我心中怒火滔天;每次看到失去孩子的父母哭得撕心裂肺,我泪如雨下;看到那些被遗弃孩子的悲惨遭遇,我常想,老天为何如此不公,这些孩子做错了什么?”
这些真实的故事和声音,一直在我的心中,不再能够挥去。
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孩子的被遗弃既是家庭的悲剧,也是社会制度不公的体现。谁掌握权力,谁就拥有话语权,而权力者只爱听奉承话,对真实与建议充耳不闻。于是社会上充斥着虚假信息。几十年来,“不撒谎就活不下去”成了很多人的信条,权利变成了信仰。腐败已成中国的绝症,深入骨髓。没钱升不了官;官职可以买卖,这在中国已司空见惯。无良官员为了升迁不择手段,唯利是图。
2000年代初,有个叫穆怡的女人,原是某县计生委主任,她用非法所得买通晋升关系,直接当上了省妇联主席。即使她根本不胜任,却仍被调往省民政厅,成为厅级干部。在中国,钱可以买一切,可以买来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,甚至可以买来拐卖婴儿的合法手段。
独生子女政策,已成为不少人的犯罪工具。人们对其既恨又怕,人人唾骂。我来讲一件令人无奈的事:2003年6月1日,儿童节上午10点左右,我突然接到山东省曹县高新村朱家媳妇的电话。她哭着说:“阿姨,不好了,计生办的三辆车停在我家门口,有人上来问我老公的名字。我吓坏了,抱着孩子爬到树上,翻墙跑到邻居家。我以为他们是来抢我儿子的。” 朱家的儿子是来自新蔡县的艾滋孤儿,父母早年因卖血感染艾滋病去世。我将他介绍给朱家领养。但朱家已有两个女儿,担心因“超生”被罚款。我安慰她说:“这是政府批准的领养行为,不算超生,我打电话问问县政府副县长。”
两个小时后,朱家媳妇又打来电话:“你听说过儿童节吗?原来那三辆车分别是县妇联、民政局和计生委来的,是为了给我儿子送礼物,带来了西瓜、糖果、零食,但真的把我吓坏了。” 虽然这是个“虚惊一场”,但也足够说明百姓对计生办的恐惧之深。
中国的计生委,并没有真正遏制人口增长。我自2000年以来多次下乡考察,近十年来,农村很少有家庭真正只生一个孩子,普遍都生二三胎。在商丘郊区,甚至有农民生了八个孩子,只因想要男孩。
近年来“人口下降”的趋势,主要不是计划生育的功劳,而是事故、污染、疾病和天灾造成的。过去二十年,仅艾滋病就夺去了数百万条生命。1995年,周口的王淑平医生发布数据称,全国有五百多万人因非法采血感染艾滋病毒,这还不包括输血感染。十五年后,因输血感染艾滋病者大量出现。这些并非夸张的词藻。疾病与死亡的确让计生部门“轻松了许多”。
《邵氏孤儿》的调查记者、研究者以及失去孩子的父母,共同揭示了这一黑暗利益链的真相——官员、贩子与领养机构,如同一条产业链上的不同部件。他们毫无羞耻,道德败坏,失去为人的基本良知,玷污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名声。
根据记者对被外国人领养的中国儿童的追踪调查,大多数孩子生活幸福,但也有个别遭遇虐待。一名女孩被养父性侵(该人已被判刑),还有的女孩被卖到妓院,男孩被迫从事苦力劳动。中国政府应设立机构,专门对这些被领养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。
高耀洁医生简介
高耀洁(1927—2023),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,曾任河南中医学院妇科肿瘤病专家、教授,被誉为“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”。
1996年,她在一次会诊中发现了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病例,由此揭开了河南“血浆经济”造成艾滋病大规模传播的黑幕。此后,她毅然投身艾滋病防治与救助,开始自费走访乡村,揭露“艾滋村”的惨状,发放宣传单,呼吁关闭血站,并积极救助病患和艾滋孤儿。她不仅为无数人带来帮助,也收集并保存了大量第一手疫情资料,为历史留下见证。
尽管长期面临打压与监控,她始终坚持发声。她的勇气与奉献获得国际广泛认可,曾被《时代周刊》评为“亚洲英雄”,并获得“全球女性领袖奖”“乔纳森·曼恩世界健康和人权奖”等多项荣誉。2009年,为保存珍贵资料并继续呼吁关注,她被迫流亡美国。2023年12月10日,她在纽约去世,享年96岁。
高耀洁的遗产不仅在于她为患者奔走的努力,更在于她所体现的良知与勇气。她的名言——“但愿人皆健,何妨我独贫”被镌刻在纽约中央公园的一张纪念长椅上,纪念这位为中国农村艾滋病危机而奋斗的英雄。
《邵氏弃儿》:一部血泪与真相的见证
在浩瀚的中国乡村,许多家庭的命运因“一胎化政策”被悄然改写。《邵氏弃儿》(The Orphans of Shao)并不仅仅是一本调查纪实,它是一部带着泪痕与血迹的控诉书。
作者庞皎明,以一名年轻记者的敏锐与执着,追踪那些令人心碎的故事:农民因缴不起罚款,孩子被计生官员当作“赎金”带走;这些孩子被低价卖给国营孤儿院,又摇身一变成为“孤儿”,被高价送往欧美家庭。收养家庭怀抱着善意,却未曾料到自己怀里的孩子,并非孤儿,而是被强行从父母怀中夺走的血肉。
书中不乏令人揪心的场景:一位父亲在海外报纸的照片上认出自己失散的女儿,女孩身穿华丽的中国丝绸裙,却早已成了另一个家庭的“女儿”;无数母亲在荒凉的村口守望,盼了十几年,也等不回被掠走的骨肉。
庞先生为此承受了无数威胁,甚至生命危险,但他依旧选择将真相记录下来。他笔下的故事不仅揭露了基层官员“以权为法”的冷酷与贪婪,也映照出中央对底层呼声的冷漠与失语。
《邵氏弃儿》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在权力与金钱驱动下的扭曲;更是一部史诗,记录了无数卑微父母的悲怆抗争。它让我们看见“孤儿”背后真正的家庭,看见泪水如何被制度碾压成沉默。
这是一本令人愤怒、令人心碎,更令人无法遗忘的书。历史请记住,你我不能忘记。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