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盲人少年约瑟夫的飞行梦

撰写:张崛

编辑:奚卫国

校对:张新婕


【导读】 


如果你听说,有一个男孩的梦想是成为飞行员,你也许会说:“多棒的梦想。”

但如果你接着听说,这个男孩是盲人呢?


那会不会让你愣住,甚至觉得荒唐?在我们这个讲究“现实”的世界里,梦想常常要让位于条件、限制与“可能性”。而当一个孩子既是弃儿,又是盲童,他是不是就自动被排除在梦想之外了?但,琼安娜,这位年过6旬的单亲妈妈,却选择相信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。


约瑟夫的故事要打破了这些“理所当然”。他来自中国,被遗弃、被忽视、从未被教导如何生活和学习,更遑论“如何梦想”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,心中却藏着一句话:“我想成为飞行员。”

母子:琼安娜和约瑟夫
母子:琼安娜和约瑟夫

这不是一个童话,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。它没有奇迹的魔法,有的只是一位母亲的决心,一个男孩的韧性,以及无数个日夜之间,他们彼此守护、彼此成就。


他看不见天空,却始终仰望;他无法掌控命运,却始终相信飞翔。


欢迎您读完这个故事。它也许会让你重新思考“梦想”和“看见”,发现爱和信心是如何突破身体的局限。


一【梦想的起点】 


琼安娜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,曾是军人,有两位已成年的女儿。她自述过去的人生充满失败感:失败的婚姻、破碎的家庭、渐行渐远的亲情,让她在年过六旬时感到孤独和迷惘。直到脑癌去世的外孙带来的家庭创伤,让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。就在那时,她看到了一位朋友领养中国弃儿的经历,于是心中萌生一个念头:也许她还能做些什么。

“这真的是上帝的带领。”她回忆说。“刚好我看到了约瑟夫的资料,一个来自中国的、完全失明的 11 岁男孩。我看着他的照片,心一下子就被触动了。”


她知道这绝非轻松的决定。她那时已经 61 岁了,有心脏病史。家人对此坚决反对。朋友说:“你疯了吗?你已经活得够辛苦了,还要养一个视力全盲、语言不通的孩子?”她自己也犹豫:“我老了,没什么钱,如果我哪天突然去世怎么办?会不会反而害了他?”


但祷告和沉思之后,她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,这或许正是上帝要她做的事。


18个月的准备,冗长的文书、体检、心理评估、国际旅行安排,还有孤独的等待……她都坚持了下来。她写道:“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再次‘怀孕’,但这段领养过程就像18个月的‘精神孕期’。”


2017 年 2 月,她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班,去见她从未谋面的孩子。她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:

“当约瑟夫走进冰冷的领养室时,他看起来是个安静羞涩的小男孩。我看着他,心里像是被重重敲了一下。我知道这是上帝给我的使命。我害怕、紧张,但我不能后退。”



按照领养流程,他们有24小时决定是否接受彼此。约瑟夫当时一句英文也不会,但在得知可以坐飞机去美国时,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后来他对琼安娜说:“我说‘好’是因为我可以坐飞机。”


她笑着说:“他没想到,这趟飞行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,也重新点亮了我的人生。” 她在心里承诺:“约瑟夫跟着他完全不了解的人上了飞机来到美国,我要对得起他的信任,不能让他失望。”


回到美国后,语言不通、文化差异、教育缺口、情绪创伤纷至沓来。约瑟夫从未上过学,不会说英文,没有出生证明,甚至没有真实的生日,只能用“被发现的日期”做出生日期。他还有自闭症特征,时常沉默、敏感、反应迟钝。


他们无法用语言沟通,却在生活中一步步学会用“爱”交流。他第一次坐飞机时兴奋不已,琼安娜说:“他紧贴机窗,用手触碰机舱的墙壁,脸上是从未见过的喜悦。他无法看见窗外的云,但我知道,他在‘飞’。”


就在那一刻,他小声地对琼安娜说了一句话:“我以后想当飞行员。”


这,就是约瑟夫飞行梦想的起点。

希望的起点
希望的起点
约瑟夫和他的两个大姐姐
约瑟夫和他的两个大姐姐

二【破茧为光】 


也许命运从一开始就不曾眷顾他。约瑟夫一出生不久——大概在一个星期大时——就被遗弃,送进了孤儿院。


一岁那年,他得到了一个机会,被安置在一家名为“爱百福”的儿童之家。那是他生命中第一次拥有一个相对稳定、安全的环境。他在那里接受了基础的照顾与康复训练,情绪逐渐稳定,语言能力也开始发展。


然而好景不长。六岁那年,政府突然要求所有安置在外部机构的孤儿全部返回福利院。重返福利院的约瑟夫,迎来的却是冷漠、忽视,甚至是虐待。这段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。


琼安娜回忆说:“他回来之后情绪非常不稳定。你能看得出来,他脑中总在想事情,但很少说话。他不信任任何人。”她称这种状态为“情绪反刍”,每天像在心中反复咀嚼痛苦的往事。


刚回到美国时,约瑟夫拒绝进超市,每次都坐在车里吹空调。去教堂时,他总是死死拽着琼安娜的手,一言不发。后来琼安娜才知道,福利院的人曾对他说:“你妈妈年纪很大,说不定哪天就把你扔了。”他始终处在焦虑之中,担心再次被抛弃。


琼安娜没有解释太多,她选择用行动去帮助他修复伤痕。她做他爱吃的鸡汤。他每次吃得大叫:“I LOVE HER SOUP!”直到有一天,他学会了亲手做这道汤,得意地改口:“I LOVE MY SOUP!”


他们庆祝每一个“Gotcha Day”——那是琼安娜在中国接到约瑟夫的日子,是他们彼此选择对方成为家人的纪念日。琼安娜说:“那一天,改变了我,也改变了他。”


但现实的困难远不止于情感层面。


学习是另一个难关。约瑟夫因为早期教育完全缺失,在学校中被判定“无法继续进步”。他连 20 以内的加法都学不会。学校拒绝为他安排正式评估,甚至说“不打算教他减法”。琼安娜没有放弃, 决定自己出钱带他前往亚利桑那,请领养创伤专家 Dr. Gindis 做了为期三天的全面评估。


“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。”琼安娜说。


Gindis 博士告诉她:约瑟夫的焦虑,就像每天坐在一圈狮子中,必须时刻盯着哪一只会扑上来。在这种“生存状态”下,孩子根本无法学习。


琼安娜做了一个艰难但坚定的决定:自学盲文,彻底放弃学校给的课程,用 Kumon(公文式)教学法在家教约瑟夫。她故意在题目中“出错”,借此告诉他:“错了也不会有狮子吃你。”他们一起玩按键声效游戏——答错了按钮会放屁、爆炸,引来约瑟夫的大笑;答对了就有掌声、音乐、欢呼。他们在笑声中,悄悄击退焦虑。


在这种轻松和充满耐心的氛围下,约瑟夫四个月就从幼儿园水平跃升到小学三、四年级。琼安娜自豪地说:“我们是疫情期间少数没被耽误、反而逆袭的家庭。”


也正是在这段“重建期”中,琼安娜逐渐赢得了约瑟夫的信任。他开始笑、开始问问题、开始在琼安娜生病时主动照顾她。他慢慢相信:这个女人不会离开自己。


而琼安娜也越来越确信:这个男孩,值得她付出全部。

“一个别人的孩子叫我妈妈;其中的悲苦与恩惠,我深知其分量”
“一个别人的孩子叫我妈妈;其中的悲苦与恩惠,我深知其分量”
母子在罗马度假。他俩走遍了许多美国的名胜景点,也踏上多国的度假旅途,留下许多珍贵回忆。
母子在罗马度假。他俩走遍了许多美国的名胜景点,也踏上多国的度假旅途,留下许多珍贵回忆。
信任的跳越
信任的跳越

三【翻山越岭为你搬家】


约瑟夫的求学之路,从来没有一帆风顺。即使在琼安娜的努力帮助下,他的成绩逐渐追上了同龄人,但他们很快发现:环境,仍然是限制约瑟夫成长的关键因素。


起初,他们生活在琼安娜的家乡,华盛顿州西雅图附近。为了让约瑟夫能进一所包容度更高的学校,她搬去了阿拉巴马州。在那里,约瑟夫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,到九年级时,他的成绩几乎可以达到全A。然而,琼安娜逐渐意识到,这个州的教育资源对盲童的支持非常有限。约瑟夫的特殊需求在这里得不到充分的满足, 于是她又再次决定为他搬家。


于是,她开始广泛查询、咨询其他领养家庭、联络不同学区,终于找到了亚利桑那州吉尔伯特市(Gilbert)的 Campo Verde High School,这是一所对残障学生非常友善、配套资源齐全的普通高中。


她立刻行动,把约瑟夫的评估报告寄去,没多久学校便发来录取通知。琼安娜卖掉了阿拉巴马的房子,带着约瑟夫跨州搬迁。这次大转移对年迈的她来说绝非易事:打包、卖房、买房、适应新环境……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。

进入吉尔伯特高中十年级
进入吉尔伯特高中十年级

搬到亚利桑那后,约瑟夫不仅进入了普通高中,还真正获得了应有的支持。他拥有自己的 IEP(个别教育计划),有专属助教协助学习和盲文辅助工具,还有定期心理支持。


在这样一个充满包容的环境中,约瑟夫的信心迅速增长。他不再只是那个“需要被照顾的特殊孩子”,而是一个敢于参与、挑战自我、散发光芒的高中生。他参加田径队,比赛中配有引导员;加入游泳训练队,正在为校队选拔努力;还踢盲人足球,用带声音的足球与同伴配合。


他也广泛探索兴趣爱好,比如打鼓。他通过线上课程自学节奏技巧,还曾被一个本地乐队邀请担任特邀鼓手。

他用鼓声,回应这个世界, 击破偏见的沉默
他用鼓声,回应这个世界, 击破偏见的沉默
接受冷激光治疗;试图改善他的自闭症状态
接受冷激光治疗;试图改善他的自闭症状态

琼安娜说:“我搬了两次家,只为了他能被看到,被理解,被支持。每一次搬迁都很难,但每一次也都值得。”


约瑟夫也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。他在校园里人缘极好,老师们都说因为他,他们变成了更耐心、更有爱的教师。全校集会中,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时,全场学生起立鼓掌。那一刻,琼安娜 在角落默默落泪。


这不是简单的“换一所学校”,这是一场母亲为儿子寻路的翻山越岭的长征。

学校给约瑟夫颁奖
学校给约瑟夫颁奖

四【为明天的起飞而奋发自强】 


琼安娜常说:“我之所以那样坚持,不只是为了让约瑟夫读书,更是为了让他学会生活。”她的健康状况随着时间恶化——肝功能、胃肠、肾脏相继出问题,心力衰竭反复发作,甚至发展为糖尿病。她一度在住院中心接受长期治疗,靠划船机和希望坚持下来。也正是这些“危机”,让约瑟夫更加渴望独立。


约瑟夫渐渐承担起家中的事务。他学会洗衣、洗碗、吸尘、做饭,还会带琼安娜去看病、帮她拿药。他知道妈妈累了,不一定还能陪伴太久。他说:“我要学会照顾我自己,也要照顾她。”


他们会一起做菜,一起逛超市。约瑟夫最拿手的是鸡汤和意面。“以前他在家里喊‘I love her soup’,现在他骄傲地说‘I love MY soup’。” 琼安娜打趣说,“我应该把我的食谱卖给他。”


约瑟夫还不断挑战自己。他用盲文学习各类知识,还尝试骑盲人用的双人自行车。他喜欢“实用技能”,像是组装小家电、整理文件、归档药品说明书——所有这些都为将来能“独立生活、结婚成家”做准备。

这一锅汤,他为自己,也为爱煮着
这一锅汤,他为自己,也为爱煮着

这一锅汤,他为自己,也为爱煮着,她让约瑟夫经常参与社区活动,主动与人交流、表达自己。为了让他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,也为了让他有身边的朋友,琼安娜 还两度接待来自台湾的国际学生:一个男孩 Jeffrey,一个女孩 Serene。


约瑟夫与他们同住、同学、共度日常。他向他们请教中文,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,也听他们分享在台湾的童年。他开始觉得,“中国并不只是痛苦的回忆”,他甚至愿意重新练习普通话,尝试去面对那段的过去创伤。


琼安娜说:“Serene和他关系特别好。他们一起上下学,一起做饭、学鼓、分享音乐。他们不像室友,更像兄妹。”


约瑟夫不再只是那个被命运抛弃的孩子。他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、喜好、风格。他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,开始相信未来。


他依然会焦虑,会在琼安娜再次住院时偷偷哭泣。他写道:“她也许不会在世上太久了……我知道那是真的。” 琼安娜看着他写的句子,心碎但也感动:“你看看他的英文表达和成熟度……那是爱、是勇气。”


约瑟夫是一个富有感恩之心的男孩,他会在每年生日的时候放飞一个气球,告诉他的亲生妈妈感谢她生下了他,如今他在美国生活的很好,可以去学校,可以发展兴趣爱好,还有一个很爱自己的家。他也不忘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对琼安娜的爱。琼安娜生日的时候,他亲手给妈妈做的蛋糕。


琼安娜知道,也许这孩子永远都要与不安和平共处,但她也知道,他已经足够坚强和爱,能够走好自己的路。

妈妈:我看不见你,但我把思念和平安放飞给你
妈妈:我看不见你,但我把思念和平安放飞给你

五【梦想从未熄灭】 


如果说飞机是约瑟夫飞行梦想的起点,那第一次真正触摸机舱、听见引擎轰鸣、感受到飞行姿态的那一天,则是他立志的时刻。


琼安娜带他加入了华盛顿州当地的青少年飞行俱乐部。那里不只是纸上谈兵,而是真正让孩子走近飞行的地方。约瑟夫不仅可以登上滑翔机,还在教练陪伴下亲手“操作”了方向盘——当然,是象征性的触感体验,但对他来说,这足以令人热泪盈眶。


“我感受到它在转弯,我知道我们升高了。我虽然看不见,但我听得见、感受得到,我的身体也在飞。”约瑟夫在回忆时说。


那次飞行之后,飞行教练 Scott 把他们的经历分享到社交媒体:“这孩子和他的妈妈,是我见过最特别的一对。”视频一出,不少飞行员表示愿意支持约瑟夫的梦想。


他开始用盲文阅读飞行安全手册,还尝试亲手拼装模型飞机、研究航空频率录音。他甚至画了一张未来房间的设计图:床是机翼造型,墙上挂着自己梦想的目的地——马耳他。

组装他的蓝天之梦
组装他的蓝天之梦

马耳他,是他最喜欢的国家。他在书里读到,这个地中海小岛在二战中被称为“最英勇的岛屿”,经受住了最密集的轰炸。他对历史充满兴趣,特别是军事历史、美独立战争、9/11 等。他的记忆力惊人,能复述出战役、时间、人物背景。


琼安娜惊讶于他的专注与热情:“他对飞行的爱不只是幻想,而是带着目标和研究。他说他要为像他这样的盲人发明飞行辅助系统。”他想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人接近天空。


他的梦想是进入 Embry-Riddle 航空大学——全球顶尖的航空航天专业高校。虽然这条路不容易,但琼安娜一直在鼓励他一步步规划。他们已经开始准备相关课程,参加职业规划讲座,也尝试联系相关教授,希望未来能获得录取与奖学金机会。


琼安娜说:“我不知道他未来能否真正飞上天,但我知道,有梦想的孩子,已经在飞翔。”

他用“心”眼注视蓝天,朝梦想起飞
他用“心”眼注视蓝天,朝梦想起飞

六【写在最后:一个看不见的少年,看见了世界】 


约瑟夫的故事,也许不是关于“奇迹”,而是关于“坚持”——关于一个盲童如何在创伤、焦虑与失落中挣扎、重建、成长,最终选择仰望天空。


他的旅程始于黑暗:出生即失明、被遗弃、遭忽视。但命运将琼安娜带到他面前,一个决定、一次飞行、一句“我想当飞行员”,照亮了他的生命。


他不是没有怨恨。他曾说:“我恨中国,他们让我经历了那么多痛苦。”但几年后,他学着重新说普通话,愿意再去面对那片土地。他学着原谅,也学着感恩。他说:“他们让我变成今天的我。”


他不是没有恐惧。他写下“她也许不会活太久”的话语,笃真而哀伤,像一封写给未来的信。但他也写下未来的蓝图:要上航空大学、要发明为盲人服务的飞行系统、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。


他不是没有局限性。他看不见,但他的触觉敏锐、听觉灵敏、记忆力惊人。他用自己的方式去“看世界”:阅读、思考、提问、旅行。他用心“触摸”生活中的每一个维度。


他也许永远无法真正驾驶飞机,但他在不断超越命运为他设下的“飞行禁区”。琼安娜说:“我不知道他能不能飞上天空,但我知道,他已经带着我飞了起来。”


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孩子,像约瑟夫一样,被边缘化、被忽视、被误解。但他们也同样有梦想、渴望、潜能,只是需要被看见、被相信。


约瑟夫和琼安娜就好比是飞机和导航器,在黑暗中找到了彼此的信号。他的故事不是终点,而是开始。他让我们重新定义“看见”:看见一个不完美的生命如何完整展开;看见爱如何打破文化、语言、生理的局限;看见一个“看不见”的少年,如何一步步,看见了世界和未来。

为梦起跑
为梦起跑
掌舵人生,无畏前行
掌舵人生,无畏前行

七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:约瑟夫基金】 

约瑟夫的故事不是终点,而是上帝计划的起点。


我们相信,上帝对约瑟夫有一个特别的计划。他的出生、他的伤痛、他的梦想,都不是偶然的。琼安娜是这个计划中的器皿,而你我,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部分。


为了支持约瑟夫的成长与追梦之路,星之村决定建立“约瑟夫基金”。目标定为1万美元。非常感谢赛富投资基金愿意提供50% 的配捐。也就是您每捐100美元,赛富会加50美元。 这个“约瑟夫基金”将专款用于: 

  1. 治疗与心理辅导,帮助他持续走出过去的阴影和创伤; 

  2. 参加盲人独立生活训练营,学习未来自立所需的生活与社交技能; 

  3. 接受大学预备的相关课程与补充教学,帮助他有更好的起点进入高等教育。


琼安娜一直默默承担着这一切,作为一位年迈而多病的单亲妈妈,她的坚守令人动容。但我们相信,约瑟夫作为一名从中国走出的孩子,我们作为华人,不能让她独自背负这一切。


每一份支持,都是对他们母子同行路上的一次同行; 每一个鼓励,都是給约瑟夫梦想加油助燃; 每一次转发他的故事,都是让更多人看见“盲人也能飞”的希望。


请和我们一起,为这个勇敢的男孩,为这个不平凡的家庭,为上帝手中这段未完成的故事,添上一笔光亮。


你不只是在捐助一笔钱——你是在告诉约瑟夫:“你的梦想很珍贵,我们愿意与你同行。”



星之村是于2022年注册成立的非盈利机构,致力于成为连接美国领养家庭和华人社区的桥梁,分享资源、文化和信仰,特别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儿童。您可以通过PayPal、Zelle或Venmo向星之村捐款,电邮地址为:VillageOfTheStars@gmail.com(收款人Clyde Xi)。请注明:约瑟夫。人民币捐款,请加微信ClydeXi。


所有捐款都可以抵税,我们可以提供收据。


使用Zelle时,请留下你的电子邮箱,以便与你更进。




Comentarios


ABOUT US

“Religion that God our Father accepts as pure and faultless is this: to look after orphans and widows in their distress and to keep oneself from being polluted by the world.” – James 1:27

ADDRESS

123-456-7890


P.O. Box 1292, Columbus, Indiana, US, 47202

villageofthestars@gmail.com

SUBSCRIBE FOR EMAILS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
© 2025 by Village of The Stars

Terms & conditions

Privacy policy

Accessibility statement

bottom of page